许骏:我与科学出版社:一本畅销书和五本学术专著背后的故事

科学出版社陪伴了我职业生涯的一段愉快旅程,那些记忆,令人难忘,每每想起,总有一份感动,暖在心间。

我与科学出版社:一本畅销书和五本学术专著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许 骏,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研究,曾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带领团队主要从事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研究,受聘广东省“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和深圳教育大数据工程首席科学家。

 

科学出版社是我国科技出版的“国家队”,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型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成立于1954年,与新中国科技事业一路同行,见证和记录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与成就,国内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大多是通过科学出版社的图书和期刊来发表的,数十万种图书出版物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

我与科学出版社因书结缘,是读着科学出版社的图书成长进步的。1999年,我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高校教材《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从此我成了科学出版社的作者2001年,我受聘科学出版社计算机课程教材(教育软件)课题组组长20多年过去了,我还经常想起和科学出版社同仁一起工作的情景,虽然辛苦,但充实并快乐!我的学术生涯与科学出版社密切相关,我的主要科研经历和成果在科学出版社留下了足迹,2003年至今,先后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移动自组织网络:体系结构与路由技术》等学术专著5部。科学出版社陪伴了我职业生涯的一段愉快旅程,那些记忆,让人暖心,令人难忘。

4.jpg


01

一本畅销书与“辞职”“北漂”的故事


我以作者身份与科学出版社结缘开始于1999年,起因是我从工作单位辞职,放弃了“铁饭碗”,需要稿费解决吃饭问题。我们这一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潮,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提供了干一番事业的机会和舞台。

1987年下半年,我在中山大学完成了数字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开始思考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我下乡插队当过农民,有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经历,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体会很深。我在农机厂当过工人,人围着机器转,机器不停,倒班不止,这种辛苦我也经历过。大学毕业后在无线电厂工作了两年多,当时的一些小事让我印象深刻:产品装配线上国产示波器的水平线总是在飘移,而进口的同类产品却非常稳定;总装生产线如果使用国产焊锡,大量的整机产品就不能一次通过质检……这些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实事求是。研究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是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责任。纺织、陶瓷和电子信息是当时佛山市三大支柱产业,有很多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需要攻关,我带领团队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1991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科技专家”称号,成为全市首批40名市委直接联系和管理的科技专家之一;1992年,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佛山地区获此殊荣最年轻的科技专家;1993年,当选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4年,获广东省杰出教师奖,在全省高教系统5位获奖者中,我是最年轻的,照片及介绍上了《南方日报》头版头条;1996年,当选佛山市十大杰出青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杰出青年奖章”,我的青年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6.png

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突出贡献专家和杰出教师,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我有干一番事业的舞台和机会,躬逢其盛,是一种幸运,我和我的团队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我特别怀念和感激领导的关心支持、专家的鼓励指导和同事们的合作帮助!

我在专业技术成长最快的时期默默无闻,那时心很平静,后来成了所谓的专家,名目繁多的评审会论证会,注意力再也无法集中。1995年起,我走上了行政管理岗位,担任佛山职工大学副校长、佛山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佛山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佛山市政协常委等,行政事务和会议应酬多了,读书的时间少了。我认为,青年人过早得到社会的高知名度不一定是好事。成绩、荣誉和地位,像电荷一样,物理学常识告诉我们,电荷在一个人身上积累多了,电压就会升高,“高电压”使别人难以接近,自己也十分危险,解脱的方法就是“放电”,回到零电位,回归宁静与平淡。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获得多少荣誉和头衔,而在于能否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和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其实,所有的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放弃才能通往自由之路。

1999年初,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辞去所有职务,放弃进入“仕途”的机会,静下心来读书、做学问、搞研究。我当时是市管干部,也是市委组织部直接联系和管理的科技专家,辞职需要市委组织部批准。衷心感谢佛山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我的宽容和理解,组织上批准了我的辞职报告,让我在不惑之年开始了6年的“北漂”生活,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

7.png

在取得一些成绩之后,我毅然辞职求学,放弃已有的光环,追求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这让外人难以理解甚至显得有些另类,但却遂了我个人的心愿。心安是归处,人生选择没有最优,只有随心,只要这种随了自己心愿的选择,不违反组织原则、不违背道德规范、不妨碍事业发展、不伤害他人利益,那就让自己随心而去吧。人生有得也有失,人不只是追求,还有放弃。放弃明月才有朝阳,放弃春花才有秋果,关键在于能否在人生得与失之间举重若轻,拿得起放得下,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得失之间顺其自然,在得到时要谦逊,在失去时也要达观,拥有一个好心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以不同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事物,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同样是秋天景色,可以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也可以是“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心态决定一切,心若静,风奈何!

从工作单位辞职就是离开了体制,丢了铁饭碗,生活怎么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想到了写一本畅销书,这样就有稿费收入了。但写一本畅销书谈何容易!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与海角,而是在想到与做到之间。既然想到了,就付之行动吧。说干就干,我用6个月的时间写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一书,带着这本书稿踏上北漂之旅。该书很快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曾获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还入选了国家级规划教材。谢天谢地,在写畅销书这件事情上,我算是想到也做到了,这属于一边吹牛一边奋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一经历也让我对所谓“铁饭碗”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指在一个地方或单位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里都有饭吃。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王淑兰编审!


02

5本专著记录团队20年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研究


2002年至今,我带领团队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研究,团队合作源起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从网格计算到云原生计算,历经清华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两个阶段。

2002至2005年,我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带领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在网格计算支撑环境与中间件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提出三维协作感知模型、动态数据聚合模型及其算法;尝试从可计算角度研究协作问题,建构了相似关系可计算判定和度量的理论与算法。

8.png

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网格计算与e-Learning Grid: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和《协作社群形成与演化机制:理论与算法》。科研成果既上书架也上货架,国家远程教育网络示范工程LAGrid在全球最大的远程教育体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004年12月,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主持召开该项科技成果鉴定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教育报》第1版以“我国网格计算应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题报道了该成果。

9.png

2005年,我离开清华园回到广州,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作为一家有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必须将研发工作往前移,加强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从根本上摆脱产业发展“卡脖子”和“掉链子”的风险。我牵头组织实施了《移动自组织网络与无线传感网络》等多项省市重点科技项目,参与了清华大学牵头的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车载自组网及其在智能导航中的应用。《移动自组织网络:体系结构与路由技术》一书,总结了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10.png

11.png

2006年,我重回学术界,受聘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对等科研协作网络研究》当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带领团队提出融合对等计算、自组织网络和网格计算的新型网络计算模式。《面向服务的网格计算:新型分布式计算体系与中间件》一书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12.png

封面001(1).jpg

2008年是国内云计算元年,我带领团队布局云计算研究,牵头组建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建设,并得到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的支持。工程中心聚焦网络计算关键技术及云操作系统自主创新,牵头承担了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和应用型科技研发重大项目3项,受聘担任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组长和首席专家,牵头负责“粤教云”总体设计、技术架构、标准体系及实施方案研究。带领团队在云操作系统及平台软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既有效破解“卡脖子”问题,又不与主流技术脱钩,云操作系统uEngine已在教育行业和工业互联网领域成功应用。从网格计算到云计算:“粤教云”工程起源与发展》总结了我们团队云计算10年研究的主要成果,

17.png

感谢5本专著的责任编辑王淑兰、孙露露、王会明、都岚,他们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尤其是在体例规范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令专著增色颇多,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令我十分钦佩和深受感动。


03

专著《后记》见证我与科学出版社的愉快合作

2018年初,科学出版社向我约稿,希望出一本专著,总结我们团队在移动自组织网络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力求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统一,书名定为《移动自组织网络:体系结构与路由技术》。201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我们77级(1978年3月入学,1982年1月毕业)同学入学40周年,也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春风秋雨,40载弹指一挥间,再过1-2年,我们77级的同学们都将退出职业岗位,开始60岁再出发的新旅程,这是人生中一段可以坐看云起、笑迎春风的大好时光。我因为挂着“二级教授”和“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的虚名,还承担着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在读的博士生也需要指导,按相关政策规定,需要延迟几年退休,仍在一线岗位坚守,但也算进入加时赛了,是时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次回顾与反思了。在同事和朋友们的鼓励下,我断断续续写下了约1.8万字,对往事、对人生旅途和心路历程来一番回忆与思索,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悟。承蒙科学出版社的厚爱,同意将该文作为《移动自组织网络:体系结构与路由技术》一书的后记,致敬改革开放40年,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对《后记》感兴趣的朋友,请点击链接阅读全文:https://cnis.scnu.edu.cn/a/20220627/22.html

这一段计算机网络研究之旅,我和团队核心成员柳泉波、王冬青、任光杰等一起合作已超过二十年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不得不承认的,这个世界很大,人很多,而人的一生中能够相遇的很有限,能够相识相知的就更少了。“百年修得同船渡”,能够在一起合作共事20年,这缘分该是多少年才能修得?我们的合作是愉快并富有成效的,5本专著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最好纪念,也是我们之间友情的最好见证!我永远铭记大家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清华大学向勇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我们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一起共事了3年多,后来虽然分处两地三校,但科研合作从未间断,兄弟般的情谊弥足珍贵!



感谢我的博士后王金凤、邓华锋、何庆和林君芬,他们为项目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感谢不同时期由项目各参与单位组成的大团队的各位同事和朋友们!这段一起走过的日子将带给我美好的回忆。



感谢我的博士生陈浩、韩后、邱静怡、熊玉珍、郑凯、代毅、胡畔、向学哲、张锐、梁迎丽、彭雪庄等,导师和研究生既是师生关系,更是科研合作伙伴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共同体,我欣赏年轻人的勤奋与才华、成绩与潜力、谦虚与务实,他们的出色表现让我认识到“教学相长”的真谛,体会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