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骏:追赶春天的脚步----写在2025年元旦
作者介绍:许 骏,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研究,具有在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研发以及在“双一流”高校领导国家重点学科的跨界工作经历,曾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信息网络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近年来带领团队主要从事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曾担任广东省教育厅“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专家、深圳市发改委教育大数据工程首席科学家。出版《移动自组织网络》等学术专著6部、《计算机系统原理与应用》等高校教材6部。
当清晨初升的太阳又一次照耀大地,2025年正含笑向我们走来,值此元旦佳节,向各位朋友送上诚挚问候和美好祝福!
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万千感慨涌上心头,感恩一路相伴的朋友们!
新年的第一天,不妨盘点一下过去一年所经历的一些片段,回望过往,憧憬未来,思考如何重新出发。
佛山是我事业起步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佛山市工作,那是我在专业技术领域成长进步最快的时期,1991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2年,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这一年刚满33岁。对佛山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我怀有很深的感情,那里有我的亲人、同事和朋友。
2024年4月26日,第四届佛山市计算机大会暨计算机学会换届大会在佛山大学江湾校区召开,我作为学会第二届(1994-1998)理事长,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在会上为新当选的新一届学会理事颁发聘书。
特别高兴的是,我曾经指导的博士生、佛山大学胡畔副教授也当选学会新一届理事,我有机会亲手交给他聘书,看到青年一代成长起来,倍感欣慰。
2024年7月19日,广东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暨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第六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我应邀参会并当选协会监事。
我与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结缘,开始于2005年,我当时担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尽管后来我重回高校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但校企“产学研”合作从未间断,我也一直兼任广州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省、市行业协会平时联系很多,我常有机会参加省行业协会的活动,与许晓民秘书长及协会各位同仁交往颇多,合作非常愉快。
在这次会议上,广州数字科技产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庞铁当选新一届会长,我们曾经在广州电子集团公司一起共事两年,当时他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我任总工程师,这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段重要经历,我倍加珍惜并永远铭记这段美好时光。
2024年8月12日,我参加了高中同学毕业50周年聚会。人生最美好是相遇、最难得是重逢,缘分让我们当年相遇,50年后再重逢,人生足足走了半个世纪,岁月的磨洗没有让记忆褪色,我的内心深处,始终珍藏着一片同学深情。聚会当天,老同学把酒言欢、饮茶畅聊,说不尽的话语、道不完的往事,大家都意犹未尽,期待下次再聚。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我与教师节很有缘分。1985年1月,我离开江门市无线电三厂,调入地方高校任教,开始了我的教师职业生涯。也正是在这一年的9月10日,新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 1994年,广东省隆重庆祝第10个教师节,我获得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在全省高等教育系统的5位获奖者当中,我是最年轻的,照片及介绍上了《南方日报》头版头条,很多同学、同事和朋友通过不同方式表示祝贺。作为大学教授,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很幸福的事情,教学相长是教师职业的最大乐趣。转眼又30年过去了,教师节已经走过40年,我也从教了40年,我的教师职业生涯与教师节同年岁,这是巧合,更是一种荣幸。
科学出版社是我国科技出版的“国家队”,2024年迎来建社70周年。我与科学出版社因书结缘,1999年,我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高校教材《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该书曾获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后来还入选了国家级规划教材。2001年,我受聘担任科学出版社计算机课程教材(教育软件)课题组组长、技术分社特约编审,转眼20多年过去了,我还经常想起和科学出版社同仁在一起工作的情景,虽然辛苦,但充实并快乐!2002年至今,我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研究,科学出版社陪伴了我职业生涯的这一段愉快旅程,《移动自组织网络》《从网格计算到云计算》等5本学术专著先后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留下了我们团队计算机网络研究20年的足迹,我与科学出版社各位责任编辑由相识到相知再成为挚友,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那些记忆,让人暖心,令人难忘!
2024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1978年春天,我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聚中大康乐园,从此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山大学。我们入学时是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一年后从物理系分出,成立无线电电子学系,我们成了第一届新生,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大77级电子。中大最有魅力的人文环境是包容、开放与务实,特别是尊重兴趣、照顾特长,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师生关系特别融洽。那些年,我们有幸受业于名师,聆听他们的教诲,他们的深厚学养和人格力量给予我们的惠泽,让我们终生受用不尽。我们班上每一位同学都是好样的,各有各的优秀,各有各的精彩,同窗四年,朝夕相处,收获了成长和友情。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我们重返中大康乐园,又一次看到那熟悉的中区大草坪、孙中山铜像、大钟楼、怀士堂、陈寅恪故居、黑石屋、惺亭……,感受百年校园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脉络,重温大学生活、共忆青葱岁月、畅叙同窗情谊。
2024年是广东省计算机学会成立40周年,12月14日,学会在东莞市组织了庆典活动。
我与广东省计算机学会结缘开始于1995年,这一年,我当选学会第五届(1995-1998)理事。1999年,我辞去职务重返大学校园,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这期间,我入选学会第七届(2001-2004)名誉理事。2005年,我离开北京清华园回到广州工作,先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后担任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2007年,我从名誉理事转任学会第九届(2007-2009)理事,从幕后走到前台,有更多机会参加学会的活动、向同行们学习。此后,我连任学会第十届和第十一届理事。2020年10月8日,学会第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珠海召开,我当选学会常务理事。屈指算来,我与省计算机学会结缘已经30年了,翻阅《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历届理事会名单》,从理事转任名誉理事又回归理事,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我拥有这样的经历,是莫大的荣幸,这可能与我第一次进入理事会时比较年轻有关,也与我一直坚持在计算机科研与教学一线有关,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与省计算机学会的缘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在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研发以及在“双一流”高校领导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跨界工作经历,也在不同的城市生活过,但与省计算机学会的情缘始终如一,我一直是学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与贤者为伍、与智者同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我们相聚、相识、相知在学会这个大家庭,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都成了好朋友,这何等快乐!
2024年,也是我参加工作50周年。我1974年7月高中毕业,随后到农村插队当知青,也算是参加工作了。1978年3月,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进入中山大学学习,1982年1月大学毕业,开始漫长的人生跋涉。国家对我们这一批下乡知青读大学有一个连续计算工龄的政策(读大学的时间计入工龄),我今年已满50年工龄。清华大学有一个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作为清华校友(2002至2005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也算是兑现了这个承诺。
按照60周岁退休的规定,2019年我就该退休了,但因为挂着“二级教授”和“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的虚名,还承担着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博士生也需要指导,按相关政策延迟了退休。延退的这几年,我一直在科研与教学一线忙碌,特别是与柳泉波博士、博士生陈浩共同牵头论证“基础软件与大模型融合创新及应用示范工程”项目,这是我们团队在主持完成广东省“粤教云”工程和深圳市教育大数据工程之后的又一大动作,得到著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目前论证工作已基本完成,预研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相约2025年春天,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对外发布相关成果。
世界这么美好,机会这么多,我又这么爱热闹,即便是退休了,我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明天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未来的路还很长。变一个赛道、换一个角色,重整行装再出发,初心始终是我们不断前行最深沉的力量!
祝大家新年快乐!吉祥如意!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