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骏:我的中大康乐园大学生活——写在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
许 骏,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研究,具有在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研发以及在“双一流”高校领导国家重点学科的跨界工作经历,曾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信息网络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近年来带领团队主要从事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曾受聘担任广东省教育厅“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专家、深圳市发改委教育大数据工程首席科学家。出版《移动自组织网络》等学术专著6部、《计算机系统原理与应用》等高校教材6部。
今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山大学以“世纪中大,山高水长”为主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庆活动:从博物馆与校史馆开馆、到百年中大纪念币发行、再到盛大的文艺晚会……。校友们也非常关心母校百年华诞,8月16日,我们77级物理系在广州地区的部分老同学一起茶聚,共商校庆活动事宜,大家相约重返中大南校园——康乐园,看看母校那熟悉的中央大草坪、孙中山铜像、大钟楼、怀士堂、陈寅恪故居、黑石屋、惺亭……,感受百年校园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脉络,重温大学生活、共忆青葱岁月、畅叙同窗情谊。
1978年的春天,被称为科学的春天,这一年的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大会闭幕式上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正是在这个春天,我们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聚在中山大学康乐园,从此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山大学。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我们班同学的年龄差异很大,从“老三届”到应届生,最小的只有15岁,最大的已经30多岁了。就我个人而言,离开下乡插队三年多的农村,搁下锄头、洗净泥腿,走进大学校园,我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我们入学时是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一年后从物理系分出,成立无线电电子学系,我们成了第一届新生,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大77级电子。那些年,我们有幸受业于名师,聆听他们的教诲,他们的深厚学养和人格力量给予我们的惠泽,让我们终生受用不尽。我们班上每一位同学都是好样的,各有各的优秀,各有各的精彩,同窗四年,朝夕相处,一起追梦,收获了成长和友情。
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丰富而充实的,难忘每天早上图书馆门口排队的壮观场面,长长的队伍蜿蜒曲折,看不到尽头;忘不了教学大楼夜晚明亮的灯光,更忘不了周末校园中区广场的露天电影。那时的我们,年轻有活力,大家都不知疲倦地学习,每天往返在教室、饭堂和宿舍之间,也就是“三点一线”。学校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强制教室晚上10点关灯、宿舍晚上11点关灯,但这些都阻挡不住同学们刻苦学习的热情和勇气,大家想出很多应对的办法:有的在床上或躲在被窝里打手电筒看书,有的跑到厕所、水房这些不熄灯的地方看书,或者晚上不行就抓早上,清晨5点起床晨读。当时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并不多,仅有的几本《微积分习题集》成了抢手货,早就被借走了。班上同学想方设法找到借书人,约好在他还书的时候马上借过来,再在班上同学之间轮流续借。当然,今天的大学生很难理解当年我们的这些做法,因为高校的办学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了。
中大最有魅力的人文环境是包容、开放与务实,特别是尊重兴趣、照顾特长,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师生关系特别融洽。我在大学三年级免修了“数字集成电路”课程,此事的起因很偶然也很有趣。新学期第一次上课,课间休息我便“早退”,到图书馆看书去了,但课本还留在教室,被主讲该课程的陈学泮老师发现,这引起了他对我的关注。陈老师并没有对“逃课”的学生兴师问罪,而是理解包容,给我开小灶,专门安排了课程免修考试,当然它要比期末考试难度更大、更严格,既有笔试考理论,还要在实验室考核实践动手能力,最后我的综合成绩是98分,已经接近满分了。这要归因于自己出于专业兴趣长期坚持看书学习和动手实践打下的基础,也与我提前阅读了几本同名课程教材有关。免修课程后,陈老师让我当助教,于是我有机会系统深入学习“数字逻辑设计与计算机组成”等后续课程,并参与了陈老师团队的科研项目,我的专业特长得到发展和提升。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在带领团队从事LED平板显示技术研究时,大胆跳过当时国内外流行的技术路线,“另辟蹊径”实现了“后来居上”,解决了超大规模LED点阵高速动态扫描和逐点调灰控制等关键问题,这是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突破,产业化也很成功。当然,这种技术跨越是相当困难的,既要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又要熟悉算法与软件。我庆幸自己具备这样的优势,这与大学本科免修课程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大学毕业分配时,我没有忘记当一名工程师的少年梦,放弃了到高校任教的机会,主动要求到企业工作。广东江门市无线电三厂是一家研发生产电视机、收录音机和其他广播器材的中外合资企业,我从生产线工人到总装车间技术负责人,两年多时间虽然不长,但那是我职业生涯的一段重要经历,这期间的亲身感受和亲历见证,让我看清楚了国内电子信息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特别是企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人才培养主要靠教育,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
1985年,我离开江门无线电三厂,调入地方高校任教,开始了我的教师职业生涯。也正是在这一年的9月10日,新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我国教师从此拥有了自己的节日,看来我与教师职业有缘分。
1994年,广东省隆重庆祝第10个教师节,我很荣幸获得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在全省高等教育系统的5位获奖者当中,我是最年轻的,照片及介绍上了《南方日报》头版头条,很多同学、同事和亲朋好友通过不同方式表示祝贺。特别感谢母校中山大学张光昭、陈钧量、陈学泮、丘海明等几位老师,他们一直关心我的专业发展,正是在他们的劝说和鼓励下,我才下决心离开企业调入高校教书。 1994年,适逢中山大学建校70周年,我受邀参加了校庆活动,这是母校给予一位学子的很高荣誉了。感恩母校的教育培养,难忘老师的师表风范,师友情谊,弥足珍贵。
岁月荏苒,春去秋来,转眼又30年过去了。今年是我们77级毕业42周年,42年前,我们挥别康乐园,奔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开始漫长的人生跋涉。遥想当年,我们嘴里轻快地哼唱“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心下却不以为然:20年,那多么遥远!今天,当年的旋律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我们已然真的走过了42年,我们经历了各自的人生,体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少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但我的内心深处,始终珍藏着一份康乐园情结,师生情谊和同窗友情始终如一,那些记忆,让人暖心,令人难忘!今天,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我们重返中大康乐园,回到起锚地、回首来时路,我们无怨无悔。
祝贺母校百年华诞!祝愿母校在新的百年再创辉煌!祝福校友们平安、健康、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