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骏:珠海往事—恰逢其时的相遇

23年前,我在珠海有过一次恰逢其时的相遇,这一次相遇解开了我的清华情结,并从此走上了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研究的学术道路。

许骏:珠海往事—恰逢其时的相遇

作者简介:许 骏,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研究,具有在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研发以及在“双一流”高校领导国家重点学科的跨界工作经历,曾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信息网络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近年来带领团队主要从事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曾受聘担任广东省教育厅“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专家、深圳市发改委教育大数据工程首席科学家。出版《移动自组织网络》等学术专著6部、《计算机系统原理与应用》等高校教材6部。

(一)

珠海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拥有美丽的海滨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年轻和浪漫是珠海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无论是踏浪弄潮于蜿蜒曲折的沙滩,还是闲庭信步于山海怀抱的情侣大道,总能唤醒人们心中的天真与激情,体会到诗意般的生活境界,因此,珠海也被称为“浪漫”之城。

01-珠海风景.jpg

软件产业是珠海市的支柱产业,拥有金山办公软件、远光软件等一批著名的软件企业,曾经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WPS Office,就是金山办公软件公司的产品。值得高兴的是,我与珠海金山办公软件有过一段愉快的科研合作经历。

02-珠海金山.JPG

2012年,我牵头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云计算若干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与“粤教云”工程》,珠海金山办公软件是该项目的主要参与单位之一。作为项目负责人,同时也是省教育厅“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和首席专家,那些年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一趟珠海,大家在一起工作,虽然辛苦,但充实并快乐!近日又一次来到珠海,这次是我们与金山办公软件再度携手合作,开展国产基础软件与大模型融合创新研究。

03-北京合照.JPG


(二)

23年前,我在珠海有过一次恰逢其时的相遇,当时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2001年12月,我主持完成的项目“IT技能测评自动化理论与技术”在珠海召开科技成果鉴定会,会议由广东省科技厅主持,鉴定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倪光南研究员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史美林教授等11位专家组成。《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分别以“计算机辅助测评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难点问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题报道了这次会议。总结该成果的专著《IT技能测评自动化:理论•技术•应用》(许骏,柳泉波著)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倪光南院士为本书作序鼓励。

05-报道.jpg

04-院士合影.jpg

在这次会议上,我和史美林教授第一次见面,会后他因有别的事情没有马上回北京,在珠海多逗留了一天,于是我们有机会深入交谈。我跟他谈了我的清华情结,1977年12月,我参加了“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次考试,总分在地区名列前茅,但却错失了到清华大学求学的机会。多少年过去了,亲朋好友见面总会提起此事,这一切深印在脑海挥之不去,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史教授对我表示理解,当时我即将博士毕业,他建议我到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06-与史老师合照.JPG

2003年1月,我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史美林教授是我的合作导师。

07-工作合照.JPG

从1978到2003,整整25年过去了,我常想,如果当初走进清华园,今天会是什么样子?但时光无法倒流,选择也无法重来,历史没有如果,也不能假如。


(三)

从2003年进入清华从事博士后研究至今,我带领团队在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领域进行了20多年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博士后期间,带领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在网格计算支撑环境及中间件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005年,我离开清华园回到广州,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牵头组织了《移动自组织网络与无线传感网络》等省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6年,我重回学术界,受聘华南师范大学一类岗特聘教授,担任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对等科研协作网络研究》当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提出融合对等计算、自组织网络和网格计算的新型网络计算模式;2008年是国内云计算元年,我带领团队布局云计算研究,牵头组建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从事云原生计算研究的团队之一,在云操作系统及新兴平台软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移动自组织网络》等5本专著先后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比较全面地记录了我们团队计算机网络研究20年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让科研成果既上“书架”又上“货架”,是科研工作的一种追求,上书架是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上货架就是实际应用、产生效益。特别有意思的是,从网格计算到云计算,我们团队都是选择教育行业率先开展示范应用,这也与我的清华博士后经历有关。

2003年元旦刚过,我就来到清华大学报到,2003年4月,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打乱了清华园平静的工作和生活,线上“隔空”教学替代了课堂面授教学,我开始关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服务全球最大远程教育体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网格计算示范工程LAGrid,是我们团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中国教育报》第1版以“我国网格计算应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题报道了我们的工作。

08-教育报.gif

2013年,我受聘担任广东省教育厅“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和首席专家,2018年又受聘担任深圳教育大数据工程(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建设)首席科学家,深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正是这些行业重大应用工程,倒逼我们在网络计算关键技术及云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自主创新不懈努力,相关成果为广东省“粤教云”工程和深圳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

今年4月上旬,我和博士生陈浩一起,到北京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出版研讨会暨人教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验室揭牌仪式”,我受聘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09-人教人工智能实验室揭牌.JPG

恰逢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前夕,我又一次来到清华园,史老师和向勇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大家一起在清华教工饭堂共进晚餐,随后漫步夜幕下的清华园,忆往事、说思路、谈感受,畅所欲言,谈笑甚欢,意犹未尽。

10-清华园合照.JPG

人世间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恰逢其时的相遇,不早不晚,一切刚好,我和史老师在珠海的相遇就是如此。正是这一次相遇,解开了我的清华情结,并从此走上了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研究的学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