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骏:飞鸿踏雪—职业生涯50年

我常想,当我退休了,热衷于当“观潮者”,在岸边看年轻人千帆竞过,为年轻人呐喊助威,衷心期待并祝福你们成功!

许骏:飞鸿踏雪—职业生涯50年

作者简介:许 骏,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研究,曾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带领团队主要从事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研究,受聘广东省“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和深圳教育大数据工程首席科学家。
今年是我们这一届高中同学毕业50周年,也是我参加工作50周年。
我1974年7月高中毕业,随后到农村插队当知青,也算是参加工作了。1978年3月,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进入中山大学学习,1982年1月大学毕业,开始漫长的人生跋涉。按照60周岁退休的规定,2019年我就该退休了,但因为挂着“二级教授”和“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的虚名,还承担着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博士生也需要指导,按相关政策延迟了退休,目前仍在一线岗位坚守,也算是“超期服役”了。国家对我们这一批下乡知青读大学有一个连续计算工龄的政策(读大学的时间计入工龄),我今年已满50年工龄,这大半辈子,可以说是出满勤、站好岗。清华大学有一个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作为清华校友(2002至2005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也算是兑现了这个承诺。

2018年初,科学出版社向我约稿,希望出一本专著,总结我们团队在计算机网络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这一年,是我们77级大学生入学40周年(1978年3月入学,我们国家历史上唯一的一届春季入学的大学生),也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应邀参加了一些活动和座谈会,回忆往事,感触良多,特别是我已接近退休年龄,是时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次回顾与反思了。在同事和朋友们的热情鼓励下,我对往事、对人生旅途和心路历程进行了一番回忆与思索,断断续续写下了一篇约16000字的长文,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悟,也算对前半生做了一个总结吧。2019年10月,《移动自组织网络:体系结构与路由技术》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感谢出版社厚爱,将此文作为该书后记与读者见面。回望岁月,感悟人生,陈年旧事皆是笑谈,本宜暗自怀揣,不足为他人道起,若承蒙朋友们忙里偷闲耐心一览,至感荣幸!

许骏:回望与感悟—科学出版社《移动自组织网络》后记

从2019年进入延退状态,一直在科研与教学一线忙碌。
2022年10月,我牵头的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容器云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示范应用》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深圳教育大数据工程也通过了深圳市发改委组织的验收,这标志着我们团队云计算研究第一阶段圆满收官。我们团队从2008年开始布局云计算研究,长达15年的专注、坚持和付出,在网络计算关键技术及云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现在回过头看,当初我们选择云计算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重点发力云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这是完全正确的,以云操作系统为基石的新兴平台软件关系到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经济生态,《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云计算列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提出加快云操作系统迭代升级。从2023年起,我带领团队开展新一代云操作系统研发以及国产基础软件与大模型融合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将于近期发布。
转眼延退已经5年了,今年迎来了参加工作50周年。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曾两次从企业转入高校教书。1982年大学毕业,在江门市无线电三厂工作了3年,1985年调入地方高校任教,这一年的9月10日,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看来我与教师职业有缘分;2006年,我辞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职务,受聘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担任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开始了我的第二段教书生涯。每当学生叫我老师的时候,我总是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生怕误人子弟。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主张慎为人师,教为不教,学为创新。教师职业平凡而伟大,教师也是普通人,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首先要做真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不赞成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和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这些称谓对教师是一种压力,让人觉得教师很苦很累要付出太多。其实教师不应该、实际上也不是悲剧角色,教学相长才是教师职业的最大乐趣,导师与研究生既是师生关系,更是科研合作伙伴关系。我喜欢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充满着理想、灵气和青春活力,扑面而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让头脑免于僵化,与青年学生在一起,心态永远年轻!

从事计算机科研与教学工作40多年,我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旅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带领团队在计算机系统与自动控制技术研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并实现产业化;2002年至今,带领团队在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领域进行了20多年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作为计算机行业“弄潮儿”队伍中的一员,见证了从个人计算机到互联网、从移动互联网到云计算、从大数据到大模型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是发展变化最快的学科,业内有一种说法,如果一个月不看文献,自己会有感觉;三个月不看文献,身边的同事会有觉察;半年不看文献,专业基本上就生疏甚至荒废了。因此,学习一直伴随着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搞科研其实也是“体力活”,要靠年复一年的积累,成果孕育在日以继夜的潜心研究之中,如果不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恐怕很难坚持。我庆幸选择了计算机这个行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了职业,在我看来,科研是工作,更是一种爱好,快乐做人,开心做事,一路走来,水到渠成。我特别怀念和感激领导的关心支持、专家的鼓励指导和同事们的合作帮助!

有人说,回头看是因为人变老了。想当年,年轻是身上的显著标签:佛山市最年轻的突出贡献专家(1992年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佛山市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最年轻的杰出教师......。做学问搞科研,需要一种宽松的环境和对人的信任,当前高校乃至学术界过分强调学术权威的状况以及愈演愈烈的“四唯”现象,令人担忧。青年是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计算机行业更是如此。放开手脚让年轻人去干吧,“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要多给年轻人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挑大梁担重任。我常想,当我退休了,仍然热衷于当“观潮者”,在岸边看年轻人千帆竞过,为年轻人呐喊助威、鼓劲加油。计算机诞生至今70多年,特别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20多年,对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影响,计算无处不在、计算赋能万物、软件定义一切,计算机学术和产业界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青年朋友们,整装待发,扬帆远航吧,“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你们是幸福的,可以看到更美好的未来,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衷心期待并祝福你们成功!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从1974年7月高中毕业至今,人生足足走了半个世纪。50年春风秋雨,50载弹指一挥间,我们走过不同的路,经历了各自的人生,岁月的磨洗没有让记忆褪色,我的内心深处,始终珍藏着一份同学深情。

今年8月,我们高中同学将聚会庆祝毕业50周年,老同学久别重逢,把酒言欢,饮茶畅聊,一定有说不尽的话语、道不完的往事。人生美好的是相遇,难得的是重逢,缘分让我们当年相遇,50年后我们再重逢,这何等快乐!

今年11月,中山大学将迎来100周年校庆,期待大学同学再次相聚中大康乐园,重温大学生活、共忆青葱岁月、畅叙同窗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