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骏:教师节随想—我与教师职业的不解之缘
作者简介:许 骏,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研究,具有在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研发以及在“双一流”高校领导国家重点学科的跨界工作经历,曾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信息网络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近年来带领团队主要从事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曾受聘担任广东省教育厅“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专家、深圳市发改委教育大数据工程首席科学家。出版《移动自组织网络》等学术专著6部、《计算机系统原理与应用》等高校教材6部。
又是一年教师节,祝各位同行朋友节日快乐!
(一)我对老师始终心存感激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很好的老师,这是人生最大的幸运,良师益友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益。
得益于一位小学老师的启蒙教育,我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开始组装半导体收音机,高中已经自学了《晶体管电路》和《无线电电子学》等科技书,当一名电子工程师是我的理想。正是这位小学老师在我的童年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后来有机会报考大学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无线电电子学专业,毕业后也一直在电子信息行业工作。我以为,中小学教育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尊重并鼓励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教师应该是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和创新志向、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和理性思考的“播火者”,而不是灭火者。
在中学阶段,我遇上了有学问的好老师,他们原本都是省城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文革”时期回到原籍或下放到农村任教,成了我们的老师。当年在农村一所普通中学的简陋教室,有位学生举手对正在讲数学课的老师说,您在黑板上的解释有问题,老师问“真的吗?那请你上讲台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后来,这位老师还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表扬了这位学生,这位学生就是我,当时在念高中二年级。再后来,这位老师因事外出一段时间,他指派我来代课。给同班同学上数学课这一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我人生的第1次教学经历。今天追忆这段往事,我由衷感激我的老师,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宽容和赞赏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重要。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只是让他听话,在“服从型”的教育方式下学习,循规蹈矩,不敢质疑,读到博士了,突然要求他搞创新,能适应吗?
1978年3月,我离开下乡插队三年多的农村,进入中山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我们是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也是我们国家历史上唯一的一届春季入学的大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就是从这个春天开始的。
大学三年级,我免修了“数字集成电路”课程,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门首次开设的新课程,任课老师编写了一本厚厚的教材。促成此事的起因很偶然也很有趣,新学期第一次上课,课间休息我就“早退”,到图书馆看书去了,课本还留在教室被任课老师发现,这引起了他对我的关注。这位老师并没有对“逃课”的学生“兴师问罪”,而是理解包容,给我“开小灶”,专门安排了课程免修考试,当然它要比期末考试难度更大、更严格,既有笔试考理论,还要在实验室考核实践动手能力,最后我的综合成绩是98分,已经接近满分了,这要归因于自己出于专业兴趣长期坚持看书学习和动手实践打下的基本功,也与我提前阅读了几本同名教材有关。免修课程后,老师让我当助教,于是我有机会系统深入学习“数字逻辑设计与计算机组成”等后续课程,并参与了老师团队的科研项目。正是这位任课老师对我专业兴趣的尊重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的专业特长得到发展和提升。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在带领团队从事LED平板显示技术研究时,大胆跳过当时国内外流行的技术路线,“另辟蹊径”实现了“后来居上”,解决了超大规模LED点阵高速动态扫描和逐点调灰控制等关键问题,这是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突破,产业化也很成功。当然,这种技术跨越是相当困难的,既要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又要熟悉算法与软件。我庆幸自己具备这样的优势,这与大学本科免修课程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在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习期间,导师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深深教育和影响了我,在他们身上体会了做人与做学问的博大胸怀与崇高境界,导师的谆谆教诲,如沐春风,师友情谊,弥足珍贵。
感恩母校的教育培养,难忘老师的师表风范,岁月的磨洗没有让记忆褪色,我的内心深处,始终珍藏着对老师的感激和深情。
(二)我的从教经历及与教师节的缘分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过两次从企业转入高校任教的经历,与教师有不解之缘。
(1)1985年从企业调入高校任教,恰逢第一个教师节
1982年大学毕业,当时有进入高校当教师的机会,但我放弃了,主动要求到企业工作,因为我始终没有忘记当一名电子工程师的少年梦。广东江门无线电三厂是一家研发生产电视机、收录音机和其他广播器材的中外合资企业,我从生产线工人到总装车间技术负责人,度过了职业生涯的一段美好时光。
1985年,我离开江门无线电三厂,调入地方高校任教,开始了我的教师职业生涯。也正是在这一年的9月10日,新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我国教师从此拥有了自己的节日,看来我与教师节有缘分。
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尽职尽责。我主讲过“数字集成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网络”等课程;
在科研方面,带领团队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1991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颁发“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1994年,也就是29年前,广东省隆重庆祝第10个教师节,我很荣幸获得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在全省高教系统的5位获奖者当中,我是最年轻的,照片及介绍上了《南方日报》头版头条,很多同学、同事和朋友通过不同方式表示祝贺,其中,最高兴的是我的母校中山大学的几位老师,正是在他们的劝说和鼓励下,我才下决心离开企业调入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突出贡献专家和杰出教师,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我有干一番事业的舞台和机会,躬逢其盛,是一种幸运,我和我的团队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1994年适逢中山大学成立70周年,我受邀参加了校庆活动,这是母校给予一位学子的很高荣誉了。
(2)从企业技术研发到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体验跨界的挑战与乐趣
2005年,我离开清华大学回到广州,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三次走出“象牙塔”,在企业总工程师岗位上工作。
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是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信息、网络与通信是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必须重视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从根本上摆脱产业发展“卡脖子”和“掉链子”的风险。我牵头组织实施了《移动自组织网络与无线传感网络》等多项省市重点科研项目,参与了清华大学牵头的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通信主题项目,目标是以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感谢时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庞铁,我们在一起合作共事非常愉快!
两年后,我重回学术界,受聘华南师范大学一类岗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完成了从企业总工程师到高校二级学院院长的身份转换。感谢领导的理解与支持,让我有机会在高校与产业跨界工作,体会不同角色的挑战与乐趣。
当院长是有压力的,我丝毫不敢懈怠,生怕工作不到位耽误了学院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当院长也很累,学术上要做“带头人”,科研项目要“领军”,博士后、访问学者、博士生硕士生逐一指导,开会接待应酬一个不能少。
在院长岗位这5年,是我人生中一段重要经历,大家一起共事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弥足珍贵,给我留下美好回忆,我永远铭记大家的支持与帮助!
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要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2008年是国内云计算元年,我带领团队布局云计算研究,牵头组建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从事云原生计算研究的团队之一,在云操作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既有效破解“卡脖子”问题,又不与主流技术脱钩,相关成果已在教育行业和工业互联网领域落地应用,典型案例包括广东省“粤教云”工程[1]、深圳教育大数据工程[2]和国家电网电力配电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云操作系统迭代升级,我们团队乘势而上,在新一代云操作系统研发以及国产基础软件融合创新取得新进展。
在华南师范大学工作期间,先后主讲本科生课程《计算机导论》、硕士生学位课程《计算机科学技术前沿选讲》和《计算机教育应用新发展》、博士生学位课程《高级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新发展》等,主编出版《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一书入选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教学相长是教师职业的最大乐趣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小学(下乡期间曾当过一个学期的小学教师,教小学五年级语文和初中二年级数学,当时的农村小学附设有初中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都曾教过,这是平生最得意的一件事。如今,每当学生叫我老师的时候,我总是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生怕误人子弟。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主张慎为人师,教为不教,学为创新。
教师职业平凡而伟大,教师也是普通人,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首先要做真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不赞成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和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这些称谓对教师是一种压力,让人觉得教师很苦很累要付出太多。其实教师不应该、实际上也不是悲剧角色,教学相长才是教师职业的最大乐趣,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完全可以成就自我。
感谢我的学生,你们让我认识到“教学相长”的真谛,体会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我喜欢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充满着理想、灵气和青春活力,扑面而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让头脑免于僵化,与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的青年学生在一起,心态永远年轻!
【1】“粤教云”是《广东省云计算发展规划(2014-2020年)》社会服务领域重点项目;《广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提出加快“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广东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提出以“粤教云”为总抓手,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0年)》提出持续完善“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教育数据资源整合。从2013年起,许骏教授担任广东省教育厅“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2015年又被省教育厅聘为“粤教云”工程首席专家,牵头负责“粤教云”总体设计、技术架构、标准体系及实施方案研究。
【2】深圳教育大数据工程2018年1月获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并入选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产业类)重点扶持计划,2022年5月通过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许骏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亲历并见证了从申请立项到完工验收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