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从1982年大学毕业至今40年来,我在计算机行业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旅程,“与研究生聊技术人生”系列包括《我的知青岁月》、《我的大学生活》、《我早年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清华园的博士后经历》等4篇短文,写了我的成长经历和“过来人”的一些认识与体会,这些陈年旧事,过往得失,本宜暗自怀揣,不足为他人道起。每个人的学术道路必须靠自己去摸索,我不敢传授什么方法或经验。若蒙各位朋友忙里偷闲耐心一览,我将至感荣幸!若还能有所裨益,那将是大喜过望了。
许骏:清华园的博士后经历
作者简介:许 骏,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研究,具有在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研发以及在“双一流”高校领导国家重点学科的跨界工作经历,曾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信息网络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近年来带领团队主要从事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曾受聘担任广东省教育厅“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专家、深圳市发改委教育大数据工程首席科学家。出版《移动自组织网络》等学术专著6部、《计算机系统原理与应用》等高校教材6部。
2003年1月,我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史美林教授,专业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
感谢史美林教授帮我解开清华情结。1977年12月,我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首次高考,那是我们国家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我的总分在地区名列前茅,但却错失了到清华大学求学的机会,这的确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多少年过去了,亲朋好友见面总会提起此事,这一切深印在脑海挥之不去。2001年10月,我主持完成的《IT技能测评自动化理论与技术》在珠海市召开科技成果鉴定会,会议由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广东省科技厅和教育厅共同主持,鉴定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倪光南研究员以及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史美林教授等11专家组成,倪光南院士担任鉴定委员会主任。
在这次会议上,我和史美林教授第一次见面,会后史美林教授因有别的事情没有马上回北京,在珠海多逗留了一天,于是我们有机会深入交谈,其中自然谈到我的清华情结,他建议我到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正是这次珠海之行,我认识了史美林教授并最终圆了清华梦。人世间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恰逢其时的相遇,不早不晚,一切刚好,我和史教授的相遇就是如此。
从1978到2003,整整25年过去了,我常想,如果当初走进清华园,今天会是什么样子?但历史没有如果,也不能假如。
2003年元旦刚过,我就来到清华大学报到。美丽的校园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了我。
工字厅是清华大学的行政管理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见证了清华一百多年的历史,博士后办公室就在工字厅的西后院。工字厅大门上面悬挂一个匾额,上书“清华园”,乃咸丰皇帝御笔,清华园也因此得名。工字厅内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相互勾连,花草树木茂盛,禽鸟穿梭其间,相映成趣。工字厅的后门就是“水木清华”景区,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环境幽雅,是读书学习和小憩的首选地。工字厅的西边是清代另一个皇家园林“近春园”的遗址,那里有一座岛和一条古式长廊,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每到夏天,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里找寻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胜景。

2003年4月,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打乱了清华人平静的工作和生活,一场既感人肺腑又催人奋进的特殊保卫战,在这个春天里上演。学校推出一系列有关非典防治的举措,从4月21日起,凭学生证、工作证、离退休证进入校门,校内各学生宿舍楼、教学楼和办公大楼,也要持出入证通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东主楼,我也办了一张主楼的出入证;与此同时,学校限制或取消了各种集会活动,“五一”放假一天,另两天假期择期再补。

在这场灾难面前的镇定,体现了真正的清华精神,清华研制的红外线测温仪在这次对抗“非典”的斗争中也作了贡献。经历了3年新冠疫情,相信大家对20年前的“非典”疫情,感同身受。
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在当时是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在史美林教授的支持下,我带领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目标与任务是:研究基于网格计算的协同工作模型以及新体系结构下的协作机制,解决协同服务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实现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原型系统。
我们提出三维协作感知模型、动态数据聚合模型及其算法,在网格计算支撑环境及中间件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将统计学习理论、支持向量机和核函数方法引入社会网络协作机制研究,建构了相似关系可计算判定和度量的理论与算法。体现上述成果的专著《网格计算与e-Learning Grid: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和《协作社群形成与演化机制:理论与算法》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团队核心成员还在《计算机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十数篇。

科研创新不止于专著论文。
经历过“非典”,我们团队开始关注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试图破解线上“隔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联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电大在线远程教育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国家远程教育网格示范工程LAGrid。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全球最大的远程教育体系,我国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推动了e-Learning研究,网格计算在e-Learning中的应用引发了e-Learning Grid这一新的研究方向,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研究领域。项目团队的多学科交叉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明显,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电大在线是国家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单位之一。
2004年12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在清华大学主持召开《LAGrid:远程学习评价网格—面向e-Learning的网格支撑环境与关键技术》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在网格计算应用研究做了开拓性工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教育报》第1版以“我国网格计算应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题报道了该成果。

科研成果既上书架又上货架,是科研工作的一种追求,上书架是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上货架就是实际应用、产生效益,我们团队一直在努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清华礼堂前的草坪南端有一个日晷,上面刻了四个字:“行胜于言”,告诫我们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回顾清华园的博士后研究经历,我和我的团队一同迎来朝阳送走黄昏,清华园的绿树繁花和湖光山色见证了我们匆匆的步履和忙碌的身影,实验室的灯光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古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能够在一个得到国家和社会大力支持,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而又相对自由、纯洁、宽松的环境中专心于学问,这是非常幸运的。清华园给我留下的不只是美好回忆,而且是不断滋润我人生的精神源泉。

感谢清华大学向勇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我们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一起合作共事了3年多,此后虽分处两地三校,但科研合作从未间断,兄弟般的情谊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