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骏:我早年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突出贡献专家和杰出教师,我和我的团队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特别怀念和感激领导的关心支持、专家的鼓励指导和同事们的合作帮助!

【写在前面】从1982年大学毕业至今40年来,我在计算机行业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旅程,“与研究生聊技术人生”系列包括《我的知青岁月》、《我的大学生活》、《我早年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清华园的博士后经历》等4篇短文,写了我的成长经历和“过来人”的一些认识与体会,这些陈年旧事,过往得失,本宜暗自怀揣,不足为他人道起。每个人的学术道路必须靠自己去摸索,我不敢传授什么方法或经验。若蒙各位朋友忙里偷闲耐心一览,我将至感荣幸!若还能有所裨益,那将是大喜过望了。


许骏:我早年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作者简介:许 骏,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研究,具有在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研发以及在“双一流”高校领导国家重点学科的跨界工作经历,曾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信息网络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近年来带领团队主要从事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曾受聘担任广东省教育厅“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专家、深圳市发改委教育大数据工程首席科学家。出版《移动自组织网络》等学术专著6部、《计算机系统原理与应用》等高校教材6部。

每个时代都赋予年轻人机遇与挑战,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并非虚无缥缈,它往往就孕育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孕育在干事创业的奋斗过程中,更与每一次的个人选择有关。

1987年下半年,我在中山大学完成了数字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开始思考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我当时在佛山职工大学、佛山广播电视大学工作,校长邝硕教授是从华中科技大学引进的自动控制理论专家,对我的成长很关心,他希望与我合作从事理论研究,写些论文,因为他有很好的研究积累和基础,我的数学功底也不错,显然,这是一条捷径,我可以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更快成长,比较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但我却另有想法,纺织、陶瓷和电子信息是当时佛山市三大支柱产业,有很多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需要攻关,我应该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科技进步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做一些实事。我以为,科研选题要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紧扣产业重大需求、集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让科研成果既上书架也上货架,上书架是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教材,上货架就是实际应用、产生效益。很高兴,我的这些想法得到邝教授的理解,他表示尊重我的选择。

4.png

在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专家的鼓励指导下,我带领由地方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组成的联合团队,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其中,《气流纺纱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束了我国纺织行业该类装备依赖进口、技术受制于国外的历史;应用于陶瓷行业的喷涂机器人达到国际同类工业机器人先进水平;计算机控制超高亮度LED大型电子显示系统研制填补当时国内空白,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5.png

由于我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的突出贡献,1991年,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科技专家”称号,成为全市首批40名市委直接联系和管理的科技专家之一,介绍我带领团队从事科研工作的专题片在当地电视台播出,《佛山日报》刊发了题为《年轻的计算机专家许骏》的专访,我成了所谓的新闻人物。

6.png

1992年,我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佛山地区获此荣誉最年轻的科技专家。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佛山市委市政府在市府礼堂召开了隆重的专家颁证大会,广东省人事厅的领导也前来祝贺。我由于在获奖专家中最年轻(当时刚满33周岁)而引人注目,并安排在大会上发言。

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突出贡献专家,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我有干一番事业的舞台和机会,躬逢其盛,是一种幸运,我和我的团队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就我个人而言,选择了计算机这个行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了职业,也是一种幸运。在我看来,科研是工作,更是一种爱好,快乐做人,开心做事,一路走来,水到渠成。

我的科研工作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当时我任职的单位并不具备科研条件与环境。起初我在办公室摆了两张桌子,弄来几台计算机及其它仪器设备,但挨了系主任的批评,说我在办公室搞科研做实验影响“校容”,当时经常有省内外兄弟院校来参观,因为这个校园原来是市政府办公的地方,现在变成了学校,这是重视教育的生动体现。在办公室干不成,我只好另想办法。我主动提出带学生课程实验,这样就可以进入实验室,在那里找一个角落,摆弄一个研究试验环境不成问题。但好景不长,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后,负责管理实验室的老师就收回了我的钥匙,实验室进不去了。但这一次给了我一个启发,如果请一位管实验室的年青教师加入我的团队,大家一起干,场地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当然,人家要对你的科研课题感兴趣才行。这办法果然凑效,科研工作总算有了落脚之地。后来,我主持的科研项目成功了,连续3年获得省、市科技奖,学校将原来的实验室也正式更名为研究室,我理解,这叫做“有为才有位”。

搞科研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坚持与投入。我的教学任务很重,每学期都要讲授2-3门课程,还有大量的监考、阅卷、带实习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等工作。我一般早上8点进入实验室,中午和晚餐都是吃一碗方便面对付了事,夜晚12点左右回家睡觉。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是搞科研的黄金时间,但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寒暑假通常要关闭楼梯的大门,如何进入六楼的实验室?借助电梯是唯一的途径,于是,我想办法弄来了一把电梯钥匙。有一年的寒假,距离春节已经很近了,我照例乘电梯上六楼加班,但电梯刚启动就停了下来,我被困在电梯里面了。当时我想,这回麻烦大了。要知道,那是1990年,平时电梯有专人操作(这个岗位也戏称为‘垂直交通管理员’),我是私自使用电梯,没人知道我被困在里面,也没有手机可以跟外界联络,请求救援。幸好很快就恢复正常了。大家可以想象,我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那真是死里逃生的感觉。

每个学期末的考试监考,往往需要一周时间,我向校领导请求少安排几场监考,反正我不挣这个钱(监考是按场次单独计发酬金的),但领导没有同意。说实在话,我也很穷,这笔钱也不是小数目,还很容易挣,但项目研究的压力实在太大了,时间太宝贵了,看来只能“开小差”了。每个考室有两个监考员,我请另一位同事多留意点,但考场的主考(也就是校领导)会经常巡视考室,我不能不保持高度警惕。也许是思考问题太专注了,有一次主考站在我身边近2分钟,我竟全然不知。最严重的一次,有一位考生提前离场,还把试卷带走了。那是1991年,当时的通信手段是很落后的,要找到这位考生可真不容易,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才追回了这份试卷。第二天,我们两位监考员要交上一份检讨并接受批评。我的态度是很诚恳的,必须直面过错并承担责任。3年后,我也当了副校长,也成了主考,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时,个中甘苦寸心自知。

在我心中,教书,不仅是我选择的职业,更凝聚着我的热情和理想。我主讲过“数字集成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尽职尽责。注重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让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编著出版《计算机系统原理与应用》等高校教材。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担任佛山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育专家组组长(挂靠在市科协),组织了面向全体市民的计算机应用培训教育。

1993年当选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4年,广东省隆重庆祝第10个教师节,我很荣幸获得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在全省高教系统的5位获奖者当中,我是最年轻的。这次获奖我完全不知情,9月6日早上,市教委来电话通知我上午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当时我很意外,因为前一天晚上我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第二天,照片及介绍上了《南方日报》头版头条,很多同学、同事和朋友通过不同方式表示祝贺,最高兴的是我的母校中山大学的几位老师,正是这几位老师的一再劝说,我1985年离开了江门无线电三厂,调入地方高校工作,也就在这一年的9月10日,新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我国教师从此拥有了自己的节日。

7.png

邝硕教授在卸任校长职务时对全校教职员工发表讲话,其中讲了我的成长经历,大体上有三点:(1)许骏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技专家,他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大家都说我是他的老师,其实,我没有在专业上给过他什么指导,倒是他的成名让我沾光了;(2)我作为校长,没有给他什么照顾,这点大家都很清楚,他的住房是全校同级别教师中最差的;(3)我没有提名他当什么官,他至今还是一名普通教师。他的科研成果和荣誉都是在普通教师岗位上取得的,这更真实可信,当然也更来之不易。主持那么大的项目,领导那么大的团队,做出那么大的成果,没有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肯定是不行的。邝教授的这些话,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我的勉励和期待,从他身上,体现了做人与做学问的博大胸怀与崇高境界。

1996年,我当选佛山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政府授予“杰出青年奖章”,因为排名第一,被人们戏称为“青年一号”。这一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首次纳入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序列,由市委市政府颁发证书和奖章,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带国徽的证书。这次杰出青年评选也是一次跨世纪的表彰活动,按照每五年一届的安排,下一届评选要到2001年。杰出青年评选活动格外引人注目,候选人专访在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反复播出,报纸上刊登候选人事迹介绍,还组织全体市民投票,颁奖典礼文艺晚会现场直播,晚会的节目也很精彩,国内一些著名演员参加了演出,影响很大。

8.png

在我即将告别青年时代,这一奖项无疑给我的青年时代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一再提醒自己,要低调再低调,在鲜花和赞美中保持平和心态。颁奖典礼是在周五晚上,我周六上午便匆匆离开佛山到外地出差,首先是因为工作需要,同时也能暂时避开人们关注的目光。

佛山是我事业起步的地方,从1984至1999年,我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了15年,挥洒过青春汗水,生命中最重要也最宝贵的一段时光留给了这座城市。对佛山这片热土,我怀有很深的感情,那里有我的亲人、同事和朋友,是我思念和牵挂的地方。

IMG_1633.JPG

近几年我都是在佛山过春节,见到很多当年的领导、同事和朋友,老朋友相聚共话当年,自然十分高兴!大家在感叹时光易逝之余,愉快地回忆当年合作共事朝夕相处的场景,那些记忆,让人暖心,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