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骏:春天的故事 -- 恢复高考首届大学生入学45周年随想

1978年春天,我离开下乡插队三年多的农村,走进大学校园,成为恢复高考首届大学生,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生命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就是从这个春天开始的。

春天的故事:恢复高考首届大学生入学45周年随想

作者简介:许 骏,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研究,曾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带领团队主要从事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研究,受聘广东省“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和深圳教育大数据工程首席科学家。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又一个春天,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的到来总会引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遐想。

1978年的春天,被称为科学的春天,是与这一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分不开的。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大会闭幕式上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正是在这个春天,我离开了下乡插队三年多的农村,走进中山大学校园,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唯一的一届春季入学的大学生,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生命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就是从这个春天开始的。

今年春天,是我们77级(1978年3月入学,1982年1月毕业)入学45周年,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5周年。45年春风秋雨,45载弹指一挥间,我们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共同见证了祖国的迅猛发展和沧桑巨变,躬逢其盛、参与其中并为之拼搏,祖国的无上荣光中有我们发出的光和热!

今年春节假期,我回到当年下乡插队的农村,去看一看那个珍藏着往事与记忆的地方,仔细辨认那些因岁月流逝而变得依稀的足迹,当年居住过的土房子,在岁月风雨的侵蚀下,已经残破不堪,我站在老屋的门口,想着那些早已随风飘逝的平常小事,一种追忆岁月、感怀往事的乡愁油然而生。

1675576950465545.jpg

1675576950123291.jpg

01

    我1974年高中毕业,刚满15岁,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来到农村插队,经历了一场原汁原味的体验式教育。那是极其艰苦的一段岁月,但也充满理想与激情,这段生活磨砺了我,也滋养了我。我们这代人大都读过高尔基《我的大学》并受其影响,认为真正获得人生的知识必须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历练一番,加上当时的口号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每天辛勤劳作,犁地耙田、插秧割稻、挖坑修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很快就成了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深得农民兄弟的信任,大家推选我当生产队副队长兼会计,用今天的说法算是当上“村官”了。

我小时候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开始组装收音机,高中已经自学了《晶体管电路》和《无线电电子学》等科技书,当一名电子工程师是少年时代的梦想,这主要得益于科普图书和小学老师的启蒙教育。我相信,有千千万万我的同龄人,都是在青少年时期阅读科普图书,培养了科学兴趣并走上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道路。我的无线电技术在农村派上了用场,自己动手办起了广播站,身处大山深处也能通过无线电波了解外面的世界。当地水资源丰富,我们因地制宜建成了小水电站,山村从此用上了电,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步入了初级电气化阶段。我还结合实际需求搞技术革新,研制全自动可控硅恒流充电设备和三相电动机缺相自动保护装置,这算是我的早期科研工作了。平心而论,作为下乡知青,温饱都成问题,玩无线电搞技术革新的确有些奢侈,我常常面临这样两难的选择:是买晶体管摆弄无线电还是买猪肉美餐一顿?当时一只晶体管和一斤猪肉的售价都是一元伍角。我往往都是把钱花在购买科技图书和电子元器件上,在那个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做出这样的选择很不容易。对知识的渴望,可以战胜寂寞和贫困,科技图书之于我,恰如那盏在黑暗中燃烧着的小油灯,伴我度过长夜,为我驱散孤独。

下乡插队期间,我当过电影放映员。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们不会忘记,当时就八个样板戏,电影院少之又少,露天电影成为乡村夜晚的美好回忆。为了看一场露天电影,许多人翻山越岭赶几十里路,银幕的正反面,附近的树上、甚至房顶上都有人。我还当过小学代课教师,教小学五年级数学和初中物理(当时农村小学附设有初中班)。给小学生上课,一会儿这边有人举手:“老师,我要尿尿。”一会儿那边又有人哭闹,原来是被同学捉弄感到委屈了。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小朋友在课堂上打闹游戏很正常,老师的首先任务是维持好课堂秩序,教学法之类都是其次。这段当“孩子王”的经历,尽管只有一个学期,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直至今天,每当谈及教师职业的话题时,都会想起这些往事。

1675577012975006.jpg

(2015年重回当年任教的牛岭小学,这是新建的校舍)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当时全国上下的一项重大任务,我被选派到县农机学校学习汽车拖拉机维修,在县农机二厂实习期间,我体会了当工人的辛苦:人围着机器转,机器不停,倒班不止。后来大队办起了农机站,我又干起了拖拉机驾驶员和农机技术员。

三年多的知青生活,在农村这个大课堂里,我们阅读大自然这部永恒的经典和人世这本厚重的大书,读懂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体会了劳动的光荣与优雅,对农民、农村和农业有了较多的了解,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曾当选原湛江地区上山下乡知青标兵,这既是荣誉,更是肯定。


02

1978年3月,我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聚在中大康乐园,从此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山大学,也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大77级电子。

1675577095168853.jpg

搁下锄头、洗净泥腿,重新走进阔别多年的校园,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那时的我们年轻有活力,大家都不知疲倦地学习,当时有两句响亮的口号:一个是要把被耽误的青春夺回来;另一个是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班上每一位同学都是好样的,各有各的优秀,各有各的精彩,同窗四年,朝夕相处,我们收获了成长和友情。我在大学三年级免修了“数字集成电路”课程,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门首次开设的新课程,任课老师编写了一本厚厚的教材。促成此事的起因很偶然也很有趣,我上课一般很少做笔记,但喜欢在教材上随意写点什么。新学期第一次上课就不小心把教材丢在教室被任课老师发现,这引起了他对我的关注。这位老师并没有对“逃课”的学生兴师问罪,而是理解包容,给我开小灶,专门安排课程免修考试,当然它要比期末考试难度更大、更严格,既有笔试考理论,还要在实验室考核实践动手能力,最后我的综合成绩是98分,已经接近满分了。免修课程后,老师让我当助教,于是我有机会系统深入学习“数字逻辑设计与计算机组成”等后续课程,并参与了老师团队的科研项目。正是这位任课老师对我专业兴趣的尊重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的专业特长得到发展和提升。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在带领团队从事LED平板显示技术研究时,大胆跳过当时国内外流行的多CPU控制方案,采用微程序设计与专用集成电路的技术路线,“另辟蹊径”实现了“后来居上”,时间基准从us到ns数量级,速度提升1000倍,解决了超大规模LED点阵高速动态扫描和灰度控制等关键问题,这是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突破,产业化也很成功。当然,这种技术跨越是相当困难的,既要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又要熟悉算法与软件,融合软件的灵活性与硬件的高效性。我庆幸自己具备这样的优势,这与大学本科免修课程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感恩母校的教育培养,难忘老师的师表风范,师友情谊,弥足珍贵。岁月的磨洗没有让记忆褪色,我的内心深处,始终珍藏着一份中大情结、一片同学深情。



03

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已逐渐成为历史,但给我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乡村的生活经历和从农民兄弟那里学到的东西,是我们这代人最宝贵的财富,它深刻影响着我的生活态度和专业技术工作的价值取向,其影响包括职业选择、研究方向选择和科研项目选题等多方面。让科研成果既上书架也上货架,应该成为科技工作者的一种追求,上书架是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教材,上货架就是实际应用、产生效益。我很欣赏一位从事农业研究的大学教授说过的话:中国农民肯干、实干、苦干的精神,是科研人员最好的导师,黄土地提出的各种问题,给科研人员拓展了无限的研究方向。我们这一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潮,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佛山职工大学、佛山广播电视大学工作,校长邝硕教授是一位自动控制理论专家,对我的成长很关心,他希望与我合作从事理论研究,写些论文,因为他有很好的研究积累和基础,我的数学功底也不错,显然,这是一条捷径,我可以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更快成长,比较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但我却另有想法,我大学毕业后在江门市无线电三厂工作了两年,当时的一些小事让我印象深刻:产品装配线上国产示波器的水平线总是在飘移,而进口的同类产品却非常稳定;总装生产线如果使用国产焊锡,大量的整机产品就不能一次通过质检……这些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实事求是。做真学问、研究真问题,做有用的科研,是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责任,面向应用需求、服务产业发展绝不是一句空话。

1675577212450622.jpg1675577212782043.jpg 

纺织、陶瓷和电子信息是当时佛山市三大支柱产业,有很多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需要攻关,我应该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科技进步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做一些实事。在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专家的鼓励指导下,我带领团队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其中,《气流纺纱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束了我国纺织行业该类装备依赖进口、技术受制于国外的历史;应用于陶瓷行业的喷涂机器人达到国际同类工业机器人先进水平;计算机控制超高亮度LED大型电子显示系统研制填补当时国内空白,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科技专家”称号,成为全市首批40名市委直接联系和管理的科技专家之一;1992年,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佛山地区获此殊荣最年轻的科技专家;1993年当选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4年获广东省杰出教师奖,在全省高教系统5位获奖者中,我是最年轻的,照片及介绍上了《南方日报》头版头条。

 1675577246361267.jpg

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突出贡献专家和杰出教师,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我有干一番事业的舞台和机会,躬逢其盛,是一种幸运,我和我的团队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就我个人而言,选择了计算机这个行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职业,也是一种幸运。在我看来,科研是工作,更是一种爱好,快乐做人,开心做事,一路走来,水到渠成。

佛山是我事业起步的地方,从1984至1999年,我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了15年,挥洒过青春汗水,1996年,当选佛山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杰出青年奖章”,我的青年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生命中最重要也最宝贵的一段时光留给了这座城市。

 1675577314837738.jpg

对佛山这片热土,我怀有很深的感情,那里有我的亲人、同事和朋友,是我思念和牵挂的地方。去年和今年,我都是在佛山过春节,见到很多当年的领导、同事和朋友,老朋友相聚共话当年,自然十分高兴!大家在感叹时光易逝之余,愉快地回忆当年合作共事朝夕相处的场景、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的画面、克服困难分享喜悦的片段,那些记忆,让人暖心,令人难忘!

1675577356801239.jpg

 有人说,回头看是因为人变老了,也有人说,回头看是总结和体味人生。今年是我们77级毕业41周年,同学们基本上都已退休了,我因为挂着“二级教授”和“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的虚名,还承担着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在读的博士生也需要指导,按相关政策规定,需要延迟几年退休,但也是“加时赛”了。再过两年,我也将退出职业岗位,开始人生中一段可以坐看云起、笑迎春风的大好时光,在岸边看年轻人千帆竞过,为年轻人呐喊助威!今天的年轻人是幸福的,你们可以看到祖国更美好的未来,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青年朋友们,整装待发,扬帆远航吧,“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衷心期待并祝福你们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