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骏:“扩胸运动”是科研合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训练

科研是一群人的工作,不是一个人的表演秀,必须要有团队,从事高技术研究的团队还要有一定的规模。合作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扩胸运动”是科研合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训练

作者简介:许 骏,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研究,曾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带领团队主要从事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研究,受聘广东省“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和深圳教育大数据工程首席科学家。

 

当今重大科技突破越来越依靠多学科交叉和多技术集成,必须强调群体优势、团队意识和多学科合作,惟此才能承担重大项目,在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取得成果。科研工作是一群人的工作,不是一个人的表演秀,必须要有团队,从事高技术研究的团队通常还要有一定的规模,几个人,一个小摊子,弄不成大事。学会如何融入到这一群人里面,这是合作的前提,因此,合作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一个人如果不能融入团队,就好比一个燃烧的煤球从炉子取出来,很快就会熄灭。

与人合作,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加强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成为共同体价值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科研合作要从自己做起,自己做得优秀,才会有更优秀的人找上门来谈合作。

与人合作,要跳出自我中心的狭窄观念。彼此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关键是通过沟通达成共识,通过协商寻找平衡点。真诚地尊重他人,承认对方的重要,这将赢得更多的朋友和更多的人生快乐。只有抱团取暖,才能安全过冬。在为自己团队或者企业争取生存空间的时候,一定要让别人活。我和我的团队一直提倡少说或不说战胜对手,多讲超越自我。大家多一点合作,多一些和气,岂不更好?团队管理(乃至企业管理)没有最优的模式,却需要共生的智慧,合作的目标是共赢和共融,也就是所谓的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我带领团队近年来主要从事云操作系统及新兴平台软件研发及产业化,深感国产操作系统产业生态发展之艰难。当今IT产业的竞争是融合生态体系下的竞争,“狼文化”不利于产业生态发展,企业要从关注自我输赢,转向关注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真正回归多赢体系,这将赋予“龟兔赛跑”新的含义:兔子背着乌龟走陆地,乌龟背着兔子过河。

我经常参加各种论证会、评审会、鉴定会或验收会,往往要表态,会上通常有质询或点评一类的安排,这都很正常,也很有必要。但发言一定要有善意,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真诚与友好,切不可居高临下,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欣赏别人的成果,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因此,专家学者自己坚持搞科研,不脱离科研一线,这是非常必要的,唯有这样,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与奥妙,说出来的话才会是内行话,也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与人合作,要讲胸怀、讲格局,更要有付出。如果参与合作的各方都不愿意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结果本来有价值的东西,也失去了它的价值。道理很简单,只有合作,你的价值才能放大,只有合作,你的价值才会长久。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最大区别,成功者每天想着与别人合作,失败者每天想着给别人拆台。结果是,帮助别人的人变得越来越成功,打击别人的人越来越失败。大家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凡是经常夸奖别人好的人,他自己也差不到哪里去;凡是经常说别人坏话的人,他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其实,助人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最好的例子就是教师这个职业。我以为,教学相长是教师职业的最大乐趣,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完全可以成就自我。感谢我的学生,你们让我认识到“教学相长”的真谛,体会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我喜欢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充满着理想、灵气和青春活力,扑面而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让头脑免于僵化,与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的青年学生在一起,心态永远年轻!

我有在“双一流”高校担任二级学院院长领导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在大型IT企业(集团)担任总工程师负责技术研发的跨界工作经历,曾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拓维信息首席科学家,对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体会很深。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团队能干多大的事,取决于团队带头人的格局与胸怀。如果团队带头人的境界不高,就会因为“心胸狭窄”干不成大事,或者因为“急功近利”导致做学问上不了层次。我一直提倡要多做“扩胸运动”,用意很清楚,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人有多大的胸怀,就能干多大的事。团队负责人是团结大家合作干事情,要给团队成员创造环境、创造机会,让他们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评价一个团队,主要看做了什么工作,成果给社会或行业带来怎样的进步,同时也要看团队成员的成长。因此,我一直在呼吁,在科研业绩考核方面,应以科研团队作为考核对象,避免产生一大批“科研个体户”。

提倡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与鼓励支持年轻科研人员独当一面、挑大梁担重任并不矛盾。当前高校乃至学术界过分强调学术权威的状况令人担忧,学术界论资排辈,不少科研项目规定必须是有特定职称和工作年限的人才可以申报,以年龄或资历设定门槛,从一开始就将青年科研人员拒之门外,这既不正常,也很危险。做学问搞科研,需要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和对人的信任。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当时没有现在这么严格的论资排辈,也没有受到考核指标的束缚,可以用一种宽松的心情做感兴趣的事情,一种淡定从容的心态,执着追求乐在其中。

青年是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年轻人有热情、能专注、体力好,是最能干大事的时候,我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一些代表性成果就是在35岁前完成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我带领团队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并实现产业化,1992年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这一年我刚满33岁。放开手脚让年轻人去干吧,“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要多给年轻人机会和舞台,对成长中的年轻人要多一点偏爱,多做一些补台的事情,让他们尽快成长成熟起来。当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更关注自我,渴望被尊重和自我实现,团队带头人要有足够的格局和胸怀,理解包容年轻人在“内卷”下想躺平的心态,尽可能创造让他们高高兴兴站起来的环境。近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实施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和强身心等五大行动,《通知》明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扩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规模。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新立项项目明确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比例不低于50%。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减轻当前青年科研人员的心头之痛。青年朋友们,衷心期待并祝福你们成功!

项目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依靠团队力量集体攻关取得的,我认为,成果固然重要,但友谊更加珍贵,一项成果领先不了多长时间,但友谊地久天长。借此机会,我向团队的同事和朋友们送上最真诚的祝福,祝愿大家拥有健康的身心、成功的事业和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