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骏:专家学者的名片是科研成果而不是官职头衔——与会议主持人对话引发 “家”与“长”的思考

与会议主持人对话引发 “家”与“长”的思考

许骏:专家学者的名片是科研成果而不是官职头衔——与会议主持人对话引发 “家”与“长”的思考

作者简介:许 骏,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研究,曾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带领团队主要从事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研究,受聘广东省“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和深圳教育大数据工程首席科学家。

0001

写在前面

今天,10月24日,是一个有特殊寓意的日子——中国1024程序员节。程序员是数字社会的建设者,数字经济时代的C位英雄,一行行软件代码,0和1的数字逻辑跳变,激起和谐社会的数字脉搏。

1.png

    程序员自嘲为“码农”,低调务实,令人敬佩!30多年前,我也是一名程序员,算是计算机行业 “弄潮儿”队伍中的一员,虽然现在已很少写代码了,但作为一名老码农,仍然热衷于当“观潮者”,在岸边看年轻人千帆竞发,为年轻人呐喊助威!我的微信公众号起名“码农微言”,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青年人是计算机行业的主力,要站C位唱主角,我欣赏年轻人的勤奋与才华、成绩与潜力、谦虚与务实,“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看到青年一代成长起来,倍感欣慰!

人类社会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已经站在信息社会的门口,数字文明时代正在开启。计算无处不在、计算赋能万物、软件定义一切,计算机学术界和产业界肩负着历史使命,也给包括程序员在内的广大计算机科技工作者大显身手的机遇。

0010

前不久受邀参加一个活动,会议主持人问我:除了大学教授,你还有没有别的更好听一点的头衔?我说没有,就是教授,具体一点,二级教授,学科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领域是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当下一些人迷信官位甚至贪恋官位,人们普遍以官职大小、行政级别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这种“官本位”现象并不正常,也令人忧虑。我曾经在某“211”高校(也就是现在的“双一流”高校)当过学院院长多年,也曾担任大型IT企业(集团)总工程师、地级市科协副主席和地方成人高校副校长等,尽管已经卸任很长时间了,至今人们还乐于以“官职”称呼我,今天会议主持人介绍时就称我为院长。我完全理解主持人的一番好意,在这种场合,心照不宣、配合默契就是了,没必要为一个称谓较真,不妨一乐一笑了之。但事后细想一下,也感到一丝无奈与困惑。一个教授,突出贡献专家(曾获省市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1992年获囯务院表彰并终身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为什么非要贴上院长这个标签才能体现其身份价值呢?

高校个别教师热衷于追逐“官职”,某高校十几个教授去争当一个副处长的“怪现象”令人深思,这也许是价值观念导向出了问题。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家长家长,“家”不管用,“长”才吃香,只要当上了“长”,就比较容易获得各种资源,比拼的不是学术能力,而是官职大小。我真担心在这种风气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会是什么样子。评价一名科技工作者,关键看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了什么工作,研究成果给社会或行业带来怎样的进步,专家学者的名片,是他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种官职头衔,去掉官职头衔,直呼其名,岂不更好?

我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在中山大学念本科,那个校园原来是岭南大学(现在是中山大学南校区),1923年12月,孙中山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发表演说,鼓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要当大官”,这句话就立在岭南大学的礼堂前面,直到今天,中山大学还是以这句话为荣,对毕业生的期待,将做成“大事”看作比当上“大官”更重要,至少是同等重要。当然,这并不是反对做官,我们更不应该把“当大官”和“干大事”两者对立起来,只是不宜提倡以“当大官”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我们也必须承认,有些“大事”,确实非“大官”做不了,立志干一番“大事”的人,也要得到领导的支持,才有干成事的可能,至少可能性会更大一些,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要立志做大事”,是我在中山大学求学的时候深受教育并铭记于心的一个观点,它影响着我人生路上每一次关键选择的价值取向。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年轻的时候确实曾放弃过进入“仕途”的机会,一直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我深知搞科研、做学术研究,其实是一种体力活,下的是笨功夫,一项成果的背后往往是长时间的专注、坚持和付出。计算机行业有一种说法,如果一个月不看文献,自己会有感觉;三个月不看文献,身边的同事会有觉察;半年不看文献,大家都知道的,专业基本上就荒废了。这种说法尽管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计算机是发展变化最快的学科,IT行业从来不论资排辈,没有先来后到,大浪淘沙的残酷竞争从不在乎你过去多辉煌、有多大名气,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青春。

职场就像“围城”,人们总是习惯以“墙外”的视角羡慕“墙内”的世界,但也许,你的生活也经常出现在别人的梦中。我庆幸选择了计算机这个行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了职业,每天都在思考感兴趣的问题,为科研的点滴进展而快乐。在我看来,科研是工作,更是一种爱好,快乐做人,开心做事,一路走来,水到渠成。我特别怀念和感激领导的关心支持、专家的鼓励指导和同事们的合作帮助!

0011

今年是我们77级(1978年3月入学,1982年1月毕业)同学大学毕业40周年。40年前,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宏伟理想,满载着父母老师的殷殷期盼,我们挥别中大康乐园,奔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开始漫长的人生跋涉。遥想当年,我们嘴里轻快地哼唱“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心下却不以为然:20年,那是一个多么遥远的概念!今天,当年的旋律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我们已然真的走过了40年。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整天忙忙碌碌,一事无成,芝麻绿豆的小官都没当上,更没有干成一件大事,很惭愧也很内疚。好在自己不曾慵懒,没有停步,像笨鸟那样每日先飞,“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没有一夜成名的幸运,唯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这一路走来,有过“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有过“沉醉不知归路”的着迷,有过“剪不断,理还乱”的迷惘,如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感谢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从容赶路的时间和空间;感谢领导和专家,你们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指导给了我走对、走好、走远人生路的自信;感谢和我一起赶路的同伴,你们给我机会给我力量;感谢我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你们一声声关切的问候给我不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