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骏:在熟悉的专业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专家学者的社会责任——我所经历的“十二五”和“十三五”广东教育发展规划编制

专家学者拥有名气,是社会赋予的信任,有责任向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声音还要大一些,多给政府出主意提建议,认准了的事情,尽力去呼吁去推动。

在熟悉的专业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专家学者的社会责任——我所经历的“十二五”和“十三五”广东教育发展规划编制

作者简介:许 骏,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研究,曾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带领团队主要从事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研究,受聘广东省“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和深圳教育大数据工程首席科学家。

   

我从事的学科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领域是计算机系统与网络,但与教育信息化有很深的缘分。早在1998年,我当时在佛山市工作,曾担任佛山市网络教育应用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和专家组组长,这个领导小组的组长是时任佛山市教委主任魏应祺;时隔15年,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成立“粤教云”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罗伟其厅长任领导小组组长,我担任专家组组长,随后又被省教育厅聘为首席专家,牵头组织实施“粤教云”工程,带领团队负责“粤教云”总体设计、技术架构、标准体系及实施方案研究,为省教育厅提供决策咨询。


2022年3月,我又被邀请参加《广东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深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虽然曾参加过“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并不感到轻松,因为它与科研论文不一样,论文写得不好,顶多是无人引用,发展规划关乎相关行业领域未来几年的发展,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必须很认真地去做。我以为,专家学者拥有名气,是社会赋予的信任,有责任向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声音还要大一些,多为改革鼓与呼,多给政府主管部门出主意提建议,认准了的事情,要敢于进言,尽力去呼吁去推动,但前提是必须恪守专业精神,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发表意见,因此,自己坚持搞科研,不脱离一线工作,这是非常必要的,唯有这样,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与奥妙,说出来的话才会是内行话。在参加“十二五”和“十三五”广东教育发展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我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均得到重视并被采纳,写进了相关文件,这可能与我一直在科研一线工作,对新技术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有一定关系。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思考与想法,期待能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所启发和借鉴。我清楚这些想法并不高明,但都是实践后的真实体会,就像农夫在秋后与朋友们谈论耕耘与收获、遗憾与无奈,绝非传授什么方法或经验。

 

0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粤教云”写入《广东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2008年是国内云计算元年,我们团队开始布局云计算研究,这并非赶时髦追热点,而是顺势而为,因为在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研究领域有比较扎实的工作基础。2003-2005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我们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在网格计算支撑环境及中间件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被评价为“我国网格计算应用研究的重大进展”,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主持召开科技成果鉴定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我离开清华园回到广州,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牵头组织实施了《移动自组织网络与无线传感网络》等多项省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尽管一年多以后,我又重回学术界,受聘华南师范大学一类岗特聘教授,并担任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领导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但校企“产学研”合作从未中断,我至今仍兼任广州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要在高校真正教好书,首先要把研究做好。2006年, “对等科研协作网络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提出融合对等计算、自组织网络和网格计算的新型网络计算模式,出版了专著《面向服务的网格计算:新型分布式计算体系与中间件》,清华的研究工作在新单位得到延续和发展。2008年,我们牵头组建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获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建设,并得到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的支持。

 

6.png

 

从2009年初开始,我们团队一直在牵头论证云计算方面的重大科研项目,需要一个示范工程,当时,国内云计算产业缺乏具有重大实际价值的典型应用,“空中楼阁”现象非常突出,应用落地已成为当务之急。2011年8月,我们团队向广东省教育厅提出建议:“十二五”期间,广东在全国率先建设教育云公共服务体系,取名“粤教云”工程。当时省教育厅正在组织编制《广东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2012年1月,我们团队向广东省科技厅提交《云计算若干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与“粤教云”工程》项目申请。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团队前期的一系列工作得到领导和专家的肯定,2012年5月,《云计算若干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与“粤教云”工程》获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2012年6月,《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正式发布,“粤教云”列为五大行动计划之一;201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云计算发展的意见》,将电子政务云、粤教云等列为重点示范应用项目。与其他行业云相比,只有教育云正式命名为“粤教云”,这与我们团队的前期论证工作密不可分。至此,“粤教云”工程完成了论证立项。2013年3月,广东省教育厅成立“粤教云”工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罗伟其厅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教授担任专家组顾问,我担任专家组组长。2013年8月2日,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粤教云”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朱超华到华南师范大学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调研指导“粤教云”工程。

 


 

 02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粤教云”写入《广东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11.png

2015年10月29日,省教育厅召开《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编制座谈会,我受邀参加会议并作了发言,建议“十三五”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继续推进“粤教云”工程建设,完善“粤教云”公共服务体系,巩固“粤教云”示范应用成果,这些意见和建议均被采纳。2015年11月,我被省教育厅聘为“粤教云”工程首席专家,牵头负责“粤教云”总体设计、技术架构、标准体系和实施方案研究,为省教育厅提供决策咨询。

很长时间以来,行业数字化普遍缺少正确的「平台」概念,真正的平台解除了基础设施资源和应用之间的紧密耦合、静态绑定关系,实现敏捷高效、安全可靠的资源管理和应用管理,提升基础设施资源利用效率和应用交付效率、升级业务弹性扩展能力和灵活性、降低运维复杂度和难度,这些都聚焦到云操作系统这一关键基础软件。以容器、微服务和DevOps为代表,云计算发展进入云原生阶段。我们团队抓住云原生计算的机遇,布局云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研发,寻求国产操作系统在新方向和新赛道上的发展新优势,相关成果为“十三五”“粤教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2.jpg

“十三五”“粤教云”总体架构按照“云-网-边-端”一体化以及贯穿其中的安全保障进行规划设计,以云操作系统为底座建平台、筑生态,从根本上解决了开发者社区和应用服务生态建设这一关键问题,支持多方参与教育云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和应用协同,形成“大平台-泛终端-富生态”应用新格局,极大提升了服务支撑能力和建设效益。

 13.png

 

2016年8月4日,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巡视员赵康主持召开“粤教云”专题研讨会,我在会上汇报了“十三五”“粤教云”总体设计、技术架构、标准体系及建设方案,会上明确将“粤教云”定位为“十三五”广东省教育信息化的“总抓手”。当时《广东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会上决定按“总抓手”这一提法调整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文字表述。2016年12月27日,全省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英德市召开,时任副省长蓝佛安出席会议并作讲话,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切实增强做好我省粤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粤教云”为总抓手,建设与广东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2016年12月30日,《广东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正式发布,提出以“粤教云”为总抓手,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2017年1月10日,省教育厅发布“厅长谈广东教育‘十三五’”专题系列微课(微访谈),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巡视员赵康指出:“十三五”期间,我省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举措,可以用“1个总抓手、2个关键、3条主线、4个模式、5项工程”来概括,1个总抓手就是以“粤教云”为总抓手。

 

 

2018年12月,省教育厅在广州召开《“粤教云”总体架构及技术标准发布暨示范应用试验区总结会》,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创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开创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的讲话,我在会上作了《云计算与大数据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粤教云”起源与发展》的专题报告。此后,“粤教云”融入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0年)》提出持续完善“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教育数据资源整合。


 

03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初心始终是我们前行最深沉的力量。

能够有机会组织领导“粤教云”工程,我深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毕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的研究工作谈不上赶早先行,但需要“踏遍青山人未老”的韧劲与朝气,不能止步,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与实践,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

这段旅程并不平坦。“粤教云”从最初立项到今天已走过10年,“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其中的曲折与艰辛,就好像我脸上的皱纹,显而易见,密集而且深邃。压力、风险、争议、质疑、批评,这些都是项目负责人必须面对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作为专家组组长和首席专家,也是整个项目团队的总召集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焦急人”。“粤教云”实施过程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也遇到不少质疑和批评,我和我的团队既不被掌声牵着走,也不被骂声所困扰,一直在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所以才有今天的进步。虽说不苦不累不科研,但我们累并快乐着,难且一直在坚持,初心始终是我们前行最深沉的力量。

 

这段旅程我们倍感自豪。评价一个科研团队,关键看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了什么工作,研究成果给社会或行业带来怎样的进步。“粤教云”是《广东省云计算发展规划(2014-2020年)》社会服务领域重点项目,我们团队主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在网络计算关键技术及云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自主创新不懈努力,相关成果为“粤教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推动了“粤教云”工程建设,影响了广东教育信息化从“十二五”到“十三五”10年的发展,体现了高校国家重点学科的责任担当,我为我的团队感到骄傲!项目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依靠团队力量集体攻关取得的,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一个优秀团队在顺势而为的大潮中追求成功的坚毅步伐!我们不光追求成功,还要保证快乐,这也是我们团队的文化理念,因为,我们为之努力付出的工作,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我以为,忙中偷闲,才是最好的休闲。

这段旅程我们心怀感激。“粤教云”是项目各参与单位大团结、大协作的产物,大家一起担当责任,一同承受压力,积极性之高、共同语言之多、合作之默契,让人感动,这种兄弟般的情谊弥足珍贵。感谢省教育厅原厅长罗伟其、巡视员赵康、副厅长朱超华、副厅长王创以及“粤教云”项目领导小组各位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感谢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教授以及“粤教云”项目专家组各位专家的鼓励与指导!感谢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唐连章、副主任李昶、云永先、许力以及原主任彭红光的支持与配合!感谢团队的各位同事,我们并肩前行,一起亲历和见证了“粤教云”工程的起源与发展。感谢所有以不同方式为“粤教云”工程做出贡献的同志和朋友们!回首“粤教云”工程10年历程,大家合作共事朝夕相处的场景、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的画面、克服困难分享喜悦的片段,历历在目,浮现脑海挥之不去,我永远铭记大家的支持与帮助!我认为,项目成果固然重要,但友谊更加珍贵,一项成果领先不了多长时间,但友谊地久天长。